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亲子天下
ID:cn-parenting
作者:陈念怡、李宜蓁
成为父母之后,许多人开始觉察到原生家庭父母对自己教养态度的影响。
总在盛怒时忍不住脱口说出恶毒的话,而那些话是那么的熟悉,来自上一代父母对自己说过的话。
如果你也有这种困扰,不要自责,因为你并不孤单。重点是,如何避免自己成为“新一代毒亲”?
日本《Dual》教养志2017年5月针对读者做了一份问卷,结果显示:56%的爸妈坦承自己是“毒亲”:对孩子口出恶言、过度干渉、爱控制、情绪勒索、强行灌输自己的价值观、暴力虐待等。
7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父母也正是所谓的“毒亲”。
如何避免复制原生家庭的关系,切断“爸妈是毒亲,自己也成了毒亲”的连锁反应,成了日本爸妈关切的话题。
这两年,全台湾也掀起“情绪勒索”讨论狂潮,亲子天下专访《情绪勒索》作者周慕姿,谈谈“怎么才算是情绪勒索”,又该怎么摆脱?
《情绪勒索》作者周慕姿,曾千倚摄
“我这辈子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


“爸妈难道会害你吗?”
“你敢离开,我就跳下去。”
明明是最爱的家人、伴侣,与信任的朋友、同事,但为什么我们却总是感到委屈、想逃?
“那些在伴侣、亲子、职场间,最让人窒息的相处”让许多人觉得字字击中、非读不可,精准勾出许多人深层的情绪。
如果妈妈说:“我把这辈子希望都放在你身上,你怎么忍心让我失望?”或者长辈说:“你把孩子给保姆带,真自私,你会毁了TA的一生。”你有什么感受?
《情绪勒索》作者、今年三十九岁的心曦心理咨商所所长周慕姿形容,这些习以为常的对话,其实就是会缓缓掐住我们脖子,让我们无法呼吸的“情绪勒索”。
《情绪勒索》的读者有两种典型反应,有人是愤怒:“你在说我,可是我没那么坏!”或“我就是被勒索的那个人!该怎么办?”
周慕姿个头小小的,说话铿锵有力,有一头又黑又浓密的长发,她白天是咨商心理师,晚上是金属乐团主唱,求学阶段是人生胜利组,念过政大新闻系、政大广电所,出社会后却跨界转念咨商,花了十一年才找到自己的理想职业:咨商心理师。
勒索关系幽微不易被察觉
周慕姿很常被问:“某某这样对我说话,算不算是情绪勒索?”
她才惊觉情绪教育多么匮乏,因为“算不算被勒索”取决于“你是不是已经感到不舒服了?你必须去练习重视自己的感受,你的情绪不需要我或其他人来认证。”
从事咨商工作的她,在陪伴情绪困扰的案主检视情绪状况时,时常发现案主正处于一段权力不对等的关系中,可能案主身边的重要他人正好是“情绪勒索者”,而抽丝剥茧后案主会很意外:“其实他/她对我满好的啊!”
情绪勒索确实很不容易被双方察觉,且会一步步侵蚀双方的情绪界线。
她曾被父母听众呛:“照你这样说,父母说什么都叫情绪勒索!那我要怎么教小孩?”
甚至使出大绝招挑战周慕姿:“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生小孩,生了你就知道!”
但周慕姿会冷静澄清:“情绪勒索并不是有一个很坏的加害者,故意要欺负受害者,而是在不安全感冒出来时,父母就只会用最习惯的方式响应,这是当下无法思考、没有选择的惯性做法。
有个妈妈听众问周慕姿,过年她想带上中学的儿子去大伯家拜年,儿子觉得常被大伯问东问西很烦、不肯去,她骂他不知感恩,儿子呛她情绪勒索。
若是妈妈可以正视儿子感受,不加以否定,不说大道理,而是用同理的方式沟通:“我知道一直被问让你很烦,可是看在大伯以前很照顾你的分上,过年我们带个礼物去拜年,谢谢他以前对你的照顾,如果再来你感觉不舒服或很无聊,我们就找机会离开,这样好不好?”
周慕姿说,这么一讲,通常儿子会比较甘愿去,而且比以前待更久,因为儿子感觉被理解,同时也接收到妈妈想传达感恩的心情,“重点是儿子自己想去,不是被父母逼迫。”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周慕姿说,情绪勒索式的亲子沟通,看来很快解决问题,但其实更慢,因为每一个沟通都得用压制的,这也是许多亲子关系走上“仇敌化”的原因.
父母也背负着“偶像包袱”,不小心落入与他人比较、要孩子帮忙圆梦、我在工作上有头有脸,所以孩子一定要念某名校等陷阱,于是对孩子期待愈高、控制欲愈严重,“只要小孩不照做,就是我的敌人。”
但周慕姿认为,要是父母能去反思:“我说这些话,是不是对孩子情绪勒索?”他们已经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
全天下的父母都会跟孩子说“我是为了你好”,但这句算不算勒索,不能从单一脉络去判定,小孩也没有那么脆弱,关键是:父母是否持续在勒索而不自知?
能冷静理性分析“情绪勒索”的关系,把现况说清楚、引起共鸣,成为社会现象,周慕姿归功于妈妈,从小就捍卫她可以自由当个“不够乖的孩子”。
自己选择、自己负责
周慕姿是家里的独生女,母亲对她管教原则甚严,只要违反妈妈说过的规定,不管别人眼光或孩子狂哭,该怎么惩罚就怎么做,不过倘若妈妈没说过,再怎么样也不会被骂。
周慕姿童年时粗心,经常掉东掉西,她记得,小学时妈妈买给她一个很贵的日本水壶,叮咛她如果水壶忘记带回家就揍人,结果周慕姿从早上出门就一直心心念念着水壶。
那天她回家时,水壶有带、却忘了带书包,最后妈妈并没有罚她。
对于妈妈可以忍住带一个小迷糊蛋的焦虑,而不在情绪上自乱阵脚,周慕姿很佩服、也潜移默化被影响着。
周慕姿从小就被妈妈要求,想学什么才艺都自己决定,一旦学了就不可以随便放弃,因此很小她就不断在练习选择和负责。
上北一女后,周慕姿参加了必须东奔西跑的摄影社,让妈妈很崩溃,母女冷战了长达一学期,周慕姿害怕冷战,她每天写一封信跟妈妈沟通。
妈妈每天一早见她就念:“你不要以为你写了信我就会支持你……”
周慕姿安慰自己至少妈妈有看信,“但是面对选择我不能轻易放弃,”妈妈也见识到女儿的毅力。
后来当周慕姿考大学时,从原本的律师想改念音乐剧制作,妈妈虽内心担忧,但没有第二句话为她抵挡亲戚的压力:“这是你选的科系,喜不喜欢自己负责。”
考进政大新闻系,周慕姿发现不喜欢新闻相关工作,对未来迷惘,直到出社会四年多,她在三十岁那年转念咨商,考上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所,终于找到人生理想的职业:咨商心理师。
周慕姿到现在没有过叛逆期,不管交友、求学、生涯,她都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她说,母亲是一直以来的情绪导师与最佳后盾:“妈妈从未告诉我,你得顺着别人,别人才会爱你,她从小就让我做自己,我知道不需要花力气去跟家人对抗,做决定时当然会更谨慎。”
回到演讲场上,有些年轻人听完会告诉周慕姿:“你说的都很有道理,可是我现在还没有办法这么做(设定情绪界线、不再被勒索),因为我还在拿家里的钱,我超期待毕业那一天……”
周慕姿听了觉得好悲伤,因为绝对没有一对父母想要亲子关系演变为无奈的彼此控制跟控诉。
周慕姿希望,亲子、夫妻关系间遇到困扰,要先去搞清楚自己的愤怒跟悲伤从何而来,如果搞不清楚,就会想找一个加害者扣帽子“就是你害我这么痛苦!”而完全忘记自己在关系中要先爱自己、为自己负责的关键位置。
毕竟在亲子、夫妻关系中,我们都希望彼此互动是“你爱我,而不是因为你怕我。”
推荐订阅
马睿欣老师经典管教课程
有温度、有爱的管教,孩子才肯听
管教,不是因为孩子有问题;
管教的目的,是为孩子培养出一个优质、健康的生命体质,
从而发挥出独特的生命色彩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