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汤哥:
  • 2005 年进入腾讯工作, 历任研发工程师,技术 Leader,项目Leader,产品经理,产品 Leader等多角色。虽然很多人可能只是看过我的电影,但我的生活不止于此。在银幕背后,我一直在寻求个人发展和精神成长。我期待今晚能够和大家分享其中几个关键的认知觉醒时刻,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娱乐行业中保持真实和清醒。
上面是阿汤哥的自我介绍。
阿汤哥、舜子在Blues发起的小宇宙播客《扯扯蛋》录制播客节目:《鹅厂工作20 年, 40岁之后,怎么办——和舜子、阿汤哥聊认知觉醒》,阿汤哥这样介绍自己。
我们差不多是 20 年左右的职场经历,相对很多职场人,舜子和阿汤哥参与了腾讯从 PC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是成功人士,然而近 20 年职场发展的酸甜苦辣,起起落落,只有自己最清楚。
这篇文章,阿汤哥通过总结自己的职业转型和人生规划,介绍了一个对他帮助很大的思维工具——“理解层次”,以及其应用方法。
这篇总结不仅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顾,更是对未来人生目标的思考和规划,强调了从更高层次理解和规划自我,探索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路径。
下面这张《理解层次》图是阿汤哥全文的核心。

阿汤哥的文章很长,近万字,可以收藏起来慢慢看。

Blues总结归纳了阿汤哥的文章要点,供大家在阅读长文之前有一个大概认知。
  1. 理解层次模型
理解层次模型由人类学家格里高利·贝特森提出,描述了思想如何转化为行为,并在学习、改变和交流过程中存在自然的等级层次。这种模型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理解员工的动机和行为,提高团队协作效率,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2. 从下往上与从上往下的两种应用方向
     从下往上是在没有明确目标时,从手头工作做起逐步提升;从上往下是从明确的未来目标出发,逐层拆解行动。职业发展上,从下往上适合新人,逐步积累经验;从上往下则适合有经验的职业人,通过明确目标引导行动,更有效率。
3.被动模式与主动模式的两种选择
      被动模式是被赋予角色后再思考和行动;主动模式则是主动选择自己的角色,更有使命感和动力。个人成长中,主动模式能带来更强的内在驱动力,使人更有方向感和成就感,有助于个人长期发展和幸福感提升。
4. 思想健身室工具的引入
      在理解层次的基础上增加时间线和位置感知两个维度,使思考更系统全面。心理学角度,加入时间线和不同角色的视角,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问题和做出决策。
5. 职业转型中的阶段性思考
     在不同阶段通过理解层次模型,进行职业转型和角色调整,从技术到产品,从员工到Leader,职业发展过程中,阶段性总结和反思,有助于及时调整方向,避免陷入职业瓶颈,更好地实现职业目标。
6. 心理学在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对解决个人心理问题和职业困惑有很大帮助。心理学知识在职场中的应用,能够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增强个人抗压能力和幸福感,对长期职业发展有益。
7. 服务社会的职业目标
     将互联网行业的经验赋能传统行业,特别是政务民生领域,实现“服务社会,帮助更多人”的目标。从社会企业发展角度,这种价值导向的职业目标,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提升个人职业价值和成就感。
8. 职业与家庭的平衡
在职业转型过程中,作者重视家庭角色,选择回广州发展,更好地平衡事业和家庭。职业发展中,家庭与事业的平衡至关重要,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避免职业倦怠。
9. 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
      通过不断学习管理学、产品规划和心理学等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认知水平。个人成长中,持续学习是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个人不断适应变化,实现职业和人生的长远目标。
10. 系统思考和行动
     明确身份定位后,信念和价值观明确,推动行为和环境的改变,形成系统思考和行动的模式。统思考能力在职业发展中尤为重要,能够帮助个人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制定更有效的行动计划,实现职业和人生的目标。
==================
下面是阿汤哥的原文:

【毕业总结】在腾讯工作19年,如何逐步转型并找到人生方向

目录:
  1. 为什么写这篇总结?
  2. 什么是“理解层次”?
  3. 如何应用?
  4. 以我19年的经历来示范如何应用,让大家更清楚了解它的价值和如何使用。
  5. 进阶应用:思想健身室
  6. 彩蛋福利
正文开始:
1. 为什么写这篇总结?
在腾讯19年了,下周一就是Lastday了,申请了公司的退休福利。写这篇总结的时候充满感恩之心,从2005年3月份开始实习到现在,一幕一幕的场景浮现在脑海中,各个阶段帮助过我、一起奋斗过、疯玩过的同事、领导也逐一看到,感觉很温暖,也充满力量,为我人生的下半场充满了电。
       今天将结合我在腾讯19年的工作经历,介绍一个对我帮助很大的思维工具——“理解层次”:从新人期的一知半解、骨干期的有冲劲、高峰期的心流体验、低谷期的迷惘/低落/压抑、平静期的佛系、再到重新确立人生方向的舒爽,每个阶段的转型我是如何选择的,我目前人生下半场的目标又是如何确立的,期望对大家有一点启发。
2. 什么是“理解层次”?
“理解层次”,又叫“逻辑层次”,最初由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格里高利·贝特森发展出来,描述了人类的思想投射为行为,并指出在学习,改变和交流过程中,存在着自然的等级层次。每一层次的功能是组织下一层次的信息,而改变一个层次信息的方式与改变其下一层次的信息方式是不同的。
 改变低的层次,并不一定会影响高的层次,而改变高的层次却一定会影响低的层次,以此来支持高层次的改变。贝特森指出,正是不同逻辑层次间的混乱常常给人们造成了诸多问题。
1991年,NLP大师罗伯特·迪尔茨继格里高利·贝特森之后发展出他自己的学说。就关于我们在制定目标和开发成果的关键对话方面,他对逻辑层次的结构、本质和运作方式给出了一个清晰简明的描述,见下图:
3. 如何应用?
3.1、两个方向:
一是从下往上,就是当你没有很清晰的目标的时候,先从手头上的工作做起,逐步往上层去提升和不断思考,逐步理清思路,简单说就是“干就完了”,这也是绝大部分人的模式。
二是由上往下,一开始就把未来的目标和愿景考虑得很清楚,看到未来成功的画面,然后再逐层往下拆解思考及行动,比较典型的就是马斯克的“让人类成为跨恒星物种”的梦想,这是小数成功人士的模式,威力更大。
3.2、两种模式:
一是被动模式,就是被组织赋予你一个角色或身份,然后你做会做这个身份下的逐层思考,也会取得不错成果。不过这不一定是你内心想成为的身份,你成为了别人想你成为的样子,有时甚至和你内在的价值观有冲突。
二是主动模式,主动思考/选择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具备怎样的身份,会让自己更有使命感,往下拆解的时候会有更强的动力和更愉悦的心情,然后你会逐步往更高层的系统/精神/灵性层面探索,和身边的人、社区、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产生更多的连接。
3.3、更多维度的引入:
      例如把时间和其它相关人的身份引入进行思考,你的思路会更系统全面。本文最后会给大家介绍一个“思想健身室”的工具,就是在理解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了这两个维度。你熟悉后,也可以加入更多维度。
4. 以我19年的经历来示范如何应用,让大家更清楚了解它的价值和如何使用。
       我是2019年1月才开始了解这个工具,但在此之前我做的很多决策和行为其实已经受这个模型的影响,所以理解层次是一个发现,不是一个发明,它自然地指引着人的思考和行动。如果你掌握了这个工具,将能更好掌控自己的人生。
 4.1  第一阶段(2005.7-2009.3):从普通员工成为技术组Leader(理解层次:由下往上|被动)
-环境层:我毕业生就进入腾讯,被分配在当时的网站部/技术中心/频道应用组。负责腾讯网的发布系统,财经频道的股票行情系统以及各个频道的应用开发工作,身边有很多技术大牛。我们技术中心在深圳的飞亚达大厦办公,需求方网站编辑在北京,有一定沟通难度,后来我们中心整个搬到了北京,我也改base地为北京。每个频道的需求都很多,技术难度不高,但工作量不少。
-行为层:开始的时候,每天都在疲于奔命地实现网站编辑人员的需求,每天晚上10点是正常下班时间,有时要发布或处理故障,偶尔还要通宵。后来,我发现频道很多的需求是有共性的,就是录入和展示,于是我创建了一个通用的资料库系统,去支撑这些需求,我们几乎不再需要做后端代码的开发了,只需要做一些管理后台的配置,以及写前端的页面或JS脚本就可以快速创建一个小应用,最高峰的时候,我们支撑了50-60个应用,例如汽车资料库、明星资料库、手机资料库等,每天访问量过亿。
-能力层:这个时候,我已具备了网站前后端的开发能力,尤其前端开发的技术非常熟练,有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而做的这套系统也让我们技术人员具备了快速创建应用,响应频道需求的能力,需求方的满意度大幅提高(这个时候回看,已经有点低代码开发的初始样子)。
-信念/价值层:相信需求方的需求大多是共性的,我们可以开发更多的通用型系统,去提升开发效率,提升满意度,让技术人员做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于是有了这些信念后,又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能力和行为层面,我们又陆续开发了通用活动系统、通用投票系统等(当然这又回到了能力和行为层面了)
-身份层:因为开发了这套系统,我在2007年被评为优秀员工,已经算是一名技术骨干,比较轻松就晋升到现在的T9级别(当时人数还挺少的);2008年3月成为了资料库项目组的Leader,从毕业生晋升为了基层管理干部不到3年,算运气比较好了。
从这段经历可以看到,我的成长过程其实没有太长远的规划,从下层的环境层面,被需求推着走,只是在当前层级往上多考虑一层,然后又再往上考虑一层,成长也已经很快。
4.2、第二阶段(2009.4-2011.1):从技术Leader成为项目组Leader(理解层次:由上往下|主动)
在做资料库平台组组长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频道的资料库访问量特别大,就是汽车频道的,当时腾讯网把财经、汽车频道作为我们重点支持的商业频道,于是我被任命为腾讯网汽车产品的负责人,统筹相关产品、研发及运营工作。
-身份层:作为整个项目组的负责人,为整个项目的目标负责,希望能继续晋升
-信念:相信我们做的汽车产品的访问量,一定能超过当时的主要门户,包括新浪汽车、搜狐汽车、汽车之家等。
-能力层面:需要具备产品规划能力,更全面的沟通能力(包括向两个部门的GM汇报、下级、平级,外部合作伙伴等)、管理能力、一定的产品策划能力(需要和产品经理一起考虑产品方案)、运营能力(有几位频道编辑人员也一起统筹管理)、技术架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具备一定的演讲能力。这个阶段是我成长最快的一个阶段。
-行为层:开始阅读管理学相关书籍,参与了大量公司组织的各类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及管理能力,虽然当时还没买车但对各个品牌的汽车开始关注和研究,每半年会在部门代表项目组做总结分享,(由于项目获得了公司的卓越运营奖)代表项目组到腾讯大讲堂进行了第99期的分享,之后更是申请成为公司初级讲师。也是在这个时候,让我体会到演讲或讲师带来的心流体验。
-环境层:和汽车频道的编辑合作更紧密、继续留在北京、(除了技术同事)接触到更多类型的人(包括汽车行业的人,和李想还见过一面)等等。
由于有了项目组总体负责人的身份定位,这个阶段我的成长是最快的,能力也更综合了。这就是由上层往下层思考和行动的威力:当你明确身份定位后,你的信念和价值观就明确了,你需要具备的能力也清晰了,然后推动你的行为和环境的改变。
 4.3  第三阶段(2011.2-2014.6):有了孩子回到广州,从技术转型产品经理、从PC互联网转型移动互联网(理解层次:由上往下|主动)
         2010年底是我事业上最大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我爱人怀上了孩子,工作上也遇到了瓶颈,想到当时来北京打算派驻半年就回去了,没想到眨眼就3年了,家里还有老妈老爸,是不是该回去了。有一段时间,经常听周杰伦的《稻香》,每听到“……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就很受触动,于是决定回广州。
  这个阶段我多了一个重要角色——父亲,也更重视家庭,所以下面分开两个理解层次来介绍
1)作为父亲/儿子角色:
-身份层:父亲/儿子
-信念:家庭第一
-能力:育儿能力、赚更多钱
-行动: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学习育儿知识、面试广州的岗位
-环境:回到广州
  当时很多人也不理解,我在北京当时发展还算不错,为什么选择回到广州,从普通员工重新开始。但如果从理解层次来看,就很清楚了:孩子的出生让我多了父亲的角色,同时有了家庭第一的信念,我父母也在广州,从长远看回广州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当年其实我是先面试QQ邮箱的部门(当时微信才刚起步,做了第一个版本),并安排了几轮面试(就是现在微信的几位大佬面的),最后反馈觉得我直接技术转型产品经理还是不太有把握,建议我继续做开发可能更合适;但后来同时面试了当时的无线的3G产品部,居然顺利通过了产品经理的面试,也觉得移动互联网是风口,就来到了后来的部门。
      2)作为腾讯员工的角色:
-身份层:开发工程师转型产品经理
-信念:我是适合做产品经理的,因为在汽车项目组的时候我已经是做产品的规划,也参与产品方案的讨论。
-能力:产品规划、数据分析能力、产品策划、运营能力等等。
-行动:2011年初通过了T9转P9的通道面试、开始从头学习产品经理的基础能力(写需求、对标分析、产品设计流程等),学习移动互联网、手机安全的相关知识
-环境:加入了手机管家团队、身边大部分是说粤语的同事(还算比较快就融入了)
由于3Q大战,公司对安全团队是非常支持的,产品迭代速度也很快,无线业务也是老腾讯发展比较好、比较成熟的业务,所以相关的文档、流程等比在网站部的时候要规范很多,这个阶段让我产品经理的基本功打得比较扎实。
       总的来说,这个阶段是从理解层次的上层到下层的思考和行动,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成长是比较快的。
4.4  第四阶段(2014.7-2019.3):从产品经理又重新成为了产品Leader(理解层次:由上往下|主动+被动)
       又经过3年多的努力,2014年又被重新任命为Leader,不过这次是产品经理的Leader了。
-身份层:希望成为产品专家子角色:产品经理Leader、MIG产品管理委员会委员、产品通道面试官、腾讯学院讲师等)
-信念/价值层:手机管家一定能成为行业第一;继续努力就能晋升及获得更好的回报
-能力层:这个阶段锻炼得最多的,应该是系统思考的能力,包括产品规划、数据分析、写PPT和汇报的能力等
-行为层:产品规划、汇报、推进产品迭代、团队管理、讲课
-环境层:在广州,从事手机管家及相关矩阵产品的产品策划工作
 这5年多的时间里,随着部门产品的起步、快速发展、到达顶峰、走下坡路,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以相同的走势在变化着。2015年手机管家成为行业第一,产品获得公司首个名品堂大奖,这是我们部门以及我个人的最高光时刻。同时,这个阶段也是挑战最多的:无论是日常产品迭代关于产品需求和技术大佬的PK,还是每两周一次给副总裁的汇报,再到产品到达顶峰后的重新探索新路径的迷惘,都会令自己压力很大和焦虑。我是2015年上半年晋升P11的,但后来业务走下坡也就一直没机会申请晋级。当然现在看来,这些困难也给到自己更多的反馈,推动自己不断成长。
4.5 第五阶段(2019.4-2024.2):从移动互联网转型产业互联网(理解层次:由上往下|主动)
2018年下半年,我在手机管家团队后期的阶段,部门在不断探索新方向,个人也随之跟着调整变化,效果都不是很理想,部门和个人的压力是挺大的也很焦虑,算是职业生涯最低落的时候。
         2019年1月左右,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公司内部的“行家平台”上看到一位在公司培训课上认识的同学,在做“教练辅导”,帮同事做职业发展方向的咨询(她当时是总监,现在是GM了,后来了解到她是帮公司的投后公司的高管定期做教练辅导的,例如美团、滴滴等)。
我之前对教练的认知,仅限于曾经参加过的《教练式领导》的一门课,大概知道是通过谈话引导下属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带着好奇和一点期待就约了她在广州的TIT创意园做了一次沟通。没想到效果非常好,帮我系统梳理了我的思路(后来知道就是用了NLP的平衡论、理解层次等工具来做引导的),找到对我来说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方向。咨询结束后,我问她是从哪里学习教练技术的,之后我也报了那个外部的课程进行学习。
这次沟通完之后我的理解层次终于第一次出现了系统/精神/灵性的层次:
-系统/精神/灵性层:服务社会,帮助更多人
-身份层:希望成为互联网+传统行业的产品专家
-信念/价值层:将自己在互联网行业积累的多年经验,赋能传统行业,特别是政务民生等领域。
-能力层:互联网产品能力已具备、需要增加行业知识
-行为层:申请了活水,调到了当时的智慧行业三部(政务行业),第二次从Leader变为普通员工,第一年被派驻到数字广东参与到粤省事项目(管理着一个20人左右的联合团队),之后参加了“抗疫”,开发了穗康小程序,参与了健康码的早期的产品策划。
-环境层:开始在政务行业,经常在各地出差和各地的政府部门和合作伙伴沟通;后续产品扩充到其他行业,如文旅、能源、教育、交通等。
在这个阶段的前两年状态真是非常好,也确实如我所愿,我一来到就为政务行业团队注入了更多的互联网的思维,融入到我打造的运营平台产品中。刚活水过来的两次考核都拿了4星,前3年有三次冲击P12的机会,最后一次其实已经很有机会了(最后运气差了些,和领导分在了同一组面试,哈哈哈)。
这个阶段的最高光时刻,是参与了抗疫,作为穗康小程序前期的主负责产品经理,3天时间开发了口罩预约功能,首天访问量1.7亿,10w+QPS,后续团队为穗康小程序增加了健康码功能,并复制到全国各地。疫情刚开始的那段时间,每天除了吃饭,就把自己关在房间,每天工作20小时左右,虽然很累,但每天都在心流状态,因为我在实现我的精神/灵性层面的愿景——“服务社会,帮助更多人”。
  这个阶段算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之一,身边的亲戚朋友终于知道我是做什么的了!
4.6、第6阶段(2024.3-至今):找到下半场的人生方向(理解层次:由上往下|主动)
大概一年前,老婆开始做一些轻餐项目的尝试,开始也有亏损,今年开始已经有了起色,开了几个店,虽然还不是很高的收入,但已基本可以维持目前的生活水平。
  而我自己我一直在思考我的人生下半场要做些什么。因为2017年小儿子出生后,变成四口之家(开始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还是和父母一起住),加上自己的工作一直比较忙,出差/加班多。家庭的关系、亲子关系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所以自己开始对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很感兴趣的,也觉得很有帮助,加上之前也学过NLP的教练技术,内心就开始有一个想法:想去系统学习心理学。
  我是读初一的女儿学校的家委,对学校举办的家长课堂也很感兴趣,每次都积极参加。
有一次,学校请了一位心理学的老师来给家长分享《读懂青春期孩子》,课堂上,所有家长都被老师的正能量感染了,可以看出她对她高二的儿子是全方位的接纳和认可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虽然我也知道我儿子也有缺点,但我平时看到的都是他的优点,我有一个优秀的儿子!”
她儿子也是在我女儿同一所学校的高中部读高二,她分享完后,主持的老师也给我们介绍她的儿子确实很优秀,学习成绩好,而且每次学习举办大型活动都是请他做主持,只要他主持老师们都很放心,可以看出她儿子综合能力真是很强。课程结束后,很多家长都不走,围上来和这位心理老师交流、加微信等。
我开始没挤进去,在一旁等候,到最后我和老师说:“我也想像你一样,能这样的高能量,这样的全然接纳和认可孩子,我也想学心理学,你是在哪里学的呢?”老师回答说:“你是想走理论路线,还是应用路线?”我回答:“当然是应用路线,当然同时也会去补充理论知识”。
于是她推荐了一个很不错的心理学培训机构给我,我就开始了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的征程。从19年初开始学习教练技术,到最近几个月系统学习NLP应用心理学,累计已经5年了,对我的收获真是太大了,把我自己心理上的一些问题都解决了(上课的过程,老师也会做个案的演示,同时同学也会互相做练习),所以上课的过程就是一个疗愈和教练的过程。
  我现在对周边人/事/物的感知力都增强了,每天都会有很多察觉,举几个例子:
  例子1:在育儿上,我觉得“中西医结合”可能才是最好的
【背景】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最令我困扰的是觉得爱人会相对严厉和直接。之前一直想改变她,说了很多道理,采取了很多行动,都不奏效,所以自己也很焦虑。
【度量尺打分】学习心理学前是9分。
  上课期间问了我的导师,答案是不需要改变她,就像广东人煲汤一样,如果她加“盐”多了的时候,我多加“水”就可以了。听到导师的话后,我的焦虑就从9分降低到了4分;
  后来自己又察觉到,爱人在面对孩子不良行为时,用的方法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效快,但是副作用大;我的方式像中医,讲究整个身体的平衡,慢慢调理,效果持久,但是见效慢。其实我自己平时也是相信西医更多的,现在觉得中西结合可能才是最好的。
【再次度量尺打分】焦虑从4分降低到1分。
例子2:要时刻发现我思想中有害的“小虫子”,尤其注意不要传递给下一代
【上周抓到的个信念“小虫子”】
  周日和家人一起去商场吃饭,饭后儿子想到乐高店买一个积木,看到价钱,儿子说“太贵了,不要买了”。这时我意识到——我好像还没有在乐高的线下门店买过比较像样的积木给儿子,要不是挑便宜的,要不说在网上买,要不就买一些仿乐高的但质量较差的——这不就是“无价值”的虫子吗?(我做得到,但我不配),这个限制信念已经传给了我的子女。
觉察到这点后,我就让儿子挑了一个大的他喜欢的,后来他说还想要一个小的,但他很纠结,知道大的那个已经很贵了,然后我说“买!”。埋单后,孩子还是一脸不可思议的样子问“你们会不开心吗?”我看到他的表情挺心痛的,我说“爸爸妈妈都很开心,只要你开心我们就开心,你值得拥有!”儿子一时还没反应过来,不过在回家路上,一直抱着他的新积木,回家第一时间拆了一个小的来拼。
我以后要注意这一点,要让孩子知道ta们是配得起过有品质的生活的!
【后来的新觉察】
  乐高这些有主题的积木是可以用来做沙盘(就是调动右脑,让人们把潜意识意识化的方法,万物都可以做沙盘)的。我这次买的是深海寻宝探险的主题。我昨天就带着孩子体验了一次深海探索之旅,挺好玩。我觉得这可能才是乐高玩具更大的价值。
乐高的设计、质量和图纸步骤,真是很友好,拼起来很轻松,每一步拆解的很细;关键是它的场景配件做得很精细,可以充分调用小朋友的感观(心理学术语叫“次感元”),我个人觉得乐高是可以作为心理咨询工具的,起码是可以让小朋友去亲临其境地体验各种平时离我们很远的场景。我现在才知道,那些模仿的品牌只是模仿了形,没有模仿到精髓。
例子3:我身边的人目前的状态,都是我自己种的种子。
前几天到一位牙医(同时也是心理学导师前辈)那里检查牙齿。温柔的小姐姐先教会了我正确的刷牙方法,然后和前辈导师进行了方案沟通,被她在牙科的专业度、对技艺精进的追求、把心理学融入牙科的创举和初心所感动。
不知不觉,就聊了很久(后来意识到,前辈有意无意的已经在做我的个案),其中一句话触动了我:我爱人是我的种子,是她让我慢慢变好;我也是我爱人的种子……开始有些不理解,后来一想,确实也是这么回事。我们怎样对身边的人和事,就会种下怎样的种子,反过来又影响我们。突然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很开心,又有了新的察觉。
 同时,我也开始做个案咨询或教练辅导,目前累计也有30人次以上了,效果还是不错的,现在每周都会有预约,目前还是公益性质,希望可以用我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到身边的人,大家可以过得轻松愉快,孩子更快乐些、家长更松弛些和同事们的目标方向更明确一些。
 所以我现在的理解层次是这样的:
-系统/精神/灵性层:把心理学传播给100万核心人群(家长/老师/管理者等),让他们再影响更多人。
-身份层:我要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导师
-信念/价值层:如果每个人都懂点心理学,人们的生活会过得更幸福,世界更加美好。
-能力层: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做个案咨询及教练辅导的能力、心理学传播授课能力
-行为层:花1-2年时间完成核心的心理学课程学习(进行中),一年内跟导师读完50本心理学著作(进行中),一年内完成100+以上心理咨询个案或教练辅导(进行中),1年内完成写作课程的学习(即将开始)、3-5年内完成一本心理学相关著作出版,日常留意身边的人、事、物,让自己对这个世界有更多察觉。
-环境层:目前已经在上心理学相关课程,身边很多心理学的前辈和同学,已经进入到这个圈子;身边也有很多有咨询需求的亲朋、好友、同事、社区邻居等。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觉得我以上的人生方向已经是相当明确了,但写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或与我爱人一起,还可以做一个方向。就是从事大健康的方向,目前虽然还没想得很明确,但还是很有可能可以往下推进的。理解层次如下:
-系统/精神/灵性层:把营养学传播给100万个家庭,每天为100万人提供健康精致的蔬食(这也是我爱人目前合作的餐饮品牌老板,也是我大学同学的愿景)。
-身份层:我要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营养健康的导师,或相关企业的负责人
-信念/价值层:如果每个人都懂点营养学知识,人们会更健康,世界更加美好。
-能力层:具备深厚的营业学知识,具备餐饮行业知识和运营经验等
-行为层:自己和爱人先去咨询营养师专家,让自己的身体状态先变好,再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继续拓展目前爱人从事的餐饮行业的门店,为覆盖的人群每天提供精致的蔬食等。
-环境层:目前已认识专业的营养师(并有多年运作经验),目前爱人已经身处餐饮行业。 
以上两个身份定位其实可以合一,就是要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帮助人们实现身心健康的导师或企业家。所以,从我自己的例子也可以看到,你每次用这个工具去做思考,都是会有新的发现的。
写到这里我在腾讯19年的经历及目前的人生方向就介绍完毕了,相信大家对理解层次这个工具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这里再为大家提供一个进阶的用法,可以后续扩展应用,我们称它为“思想健身室”。
5、进阶应用:思想健身室
就是在理解层次的基础上,再增加两个非常关键的维度:
1)5.1、时间线:过去、现在、未来。
-过去:探索过去可以发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例如,工作、学习、童年(年龄越小越准),找到自己的高光时刻,和有心流体验的时刻,那个可能就是你的兴趣和天赋。上周就用这个方法帮一位案主找到他的天赋,然后探索出一个他非常向往的职业方向(沟通前完全没想到);
-现在:梳理目前自己的现状、能力、资源
-未来:勇敢创想你的愿景画面,想得越具体真实,越有机会实现,注意一定是要正向的目标(因为如果是不好的,也会实现)。
2)5.2 位置感知:就是从不同的身份角度去考虑问题,例如你的爱人、孩子、父母、同事、朋友、合作伙伴,当你在每一层做思考的时候,尝试从ta们的角度考虑。这样,你的思考会更全面,最后会更加符合“整体平衡”的原则。
其实,你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增加更多的维度,例如在行为层,可以考虑这样做会怎样?不这样做会怎样?等等。
6. 最后,彩蛋福利来啦!
        如果对以上内容感兴趣,希望进行更深入交流探讨的;或者自己目前遇到一些问题,例如,职业发展困惑、家庭关系、亲子教育等问题都可以私信联系我做个案咨询或教练辅导。(全文完)
=======================
公众号:BLUES,已经持续更新了11年的原创公众号。有20多年丰富的职场经历,历经连续创业、历任腾讯高级产品经理、YY语音高级经理、迅雷产品总监等职位。目前致力于“教育+科技”产品创造,深圳梅沙科技创始合伙人。公众号800多篇文章写互联网产品经理职业发展,企业管理,我们一起洞察职场与人生,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