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香港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的《年少日记》是近期较受关注的一部剧情长片,无声克制的风格让它很难像近年上映的其他反映社会热点的电影一样,通过众多共鸣的台词在网络上引发更广泛的传播,但片中那个年少无助,最终走向天台、留下遗憾的哥哥,及其所在的环境,仍然成功地传递了某种群体共鸣。
影片议题极度敏感,涉及学生轻生和自残等问题,导演卓亦谦在分享时表示:“我会写这个电影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有一个朋友也是选择轻生的。那之后,我都会看很多的新闻,因为会害怕会不会有一天,另外一个认识的人的名字出现在新闻上面。新闻报道看得越多,我越知道离不开几个核心的问题,比如说家庭问题、学业跟工作的压力,其实来来去去都是这几个原因。”“在香港生活节奏很快,人们往往很少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我真的觉得很可惜,因为好像大家都忘了陪伴是多么重要。”导演卓亦谦说。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全社会关注成功和物质远超过关注爱、自我感受和创造性的价值,而事实上,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让我们成为人并且活得健康。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北京大学王一方教授的生命健康通识课程《生命的真相:王一方的北大医学人文课》。上一堂关于“情绪”的课,一同认识悲伤、焦虑、恐惧与愤怒,学会好好表达,寻找“悟”的通道。
认识情绪
本文节选自视频课程《生命的真相:王一方的北大医学人文课》
《年少日记》(2023)
在今天的都市生活圈里情绪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情绪会波动,也会出现各种危机,比如抑郁、焦虑、恐惧,以及人们常说的“社恐”都是情绪问题。
焦虑可以细分,当与年轻人的生态对照起来的话,既有职场焦虑,也有情感焦虑,除此之外,我们今天还有健康焦虑。这种焦虑其实跟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很多年轻朋友都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人,改革开放这45年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社会进步。我们可能没有体会到,我们从自行车到汽车,我们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从平房到楼房,这个转换转得非常快,当然我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是改革的红利。
但是改革的红利也带来一个新的东西,就是我们今天的人际关系的改变。过去住四合院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当你出现忧虑的时候,隔壁的邻居马上就会来跟你聊。但是现在住高楼,家中死了人可能都没人知道,我们把这个问题叫做“都市孤独症”。我们今天的这种孤独,是由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生活造成的。所以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财富的红利,但是同时给我们带来了现代生活的一种折磨,或者一种拷打,我们怎么去面对它,其实我们是没有太多的准备的。
《年少日记》(2023)
《双城记》里讲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今天我们怎么面对这个世界的问题。怎样去驾驭自己的情绪,怎样去面对这个社会的丑陋和苦难,就有一种人生哲学的平衡术在里面。我们既不能麻木,同时也不能过分地敏感,包括我们自己的生老病死,我们自己的健康忧虑。
我们讲生死哲学讲豁达,其实我们今天讲情绪问题也讲豁达,豁达是应对所有问题的一个良药。豁,豁然开朗,达,达观。就是你的人生过程当中有激越的一面,有光明的一面,有向上的一面。但是与此同时人生也有它灰暗的、下沉的、沉沦的一面,所以苏轼诗中说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其实是一种豁达。
《年少日记》(2023)
当然,豁达的背后有两个佛教的词,一个叫解放,解放这个词我们今天把它已经变成一个公共语言了,把它世俗化了,比如解放某个地方。但其实解放在佛教里面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它可以分开来讲,解开、放下。
我们今天为什么会焦虑,为什么会紧张,为什么会恐惧,就是我们很多东西没有解开。你爱一个人不敢说,虽然你有恐惧,但你不愿意面对说了以后的那种被拒绝的状态,或者是接纳以后你都没做好准备。而放下就是我们讲人生有各种可能性,明天可能升职,明天可能离职,明天可能有天使基金眷顾你,给你投资,让你实现你的创业理想。也可能人人都背弃你,甚至已经借钱给你的,现在跟你讨债。人生中既有走麦城,也有过五关斩六将,那么怎么解,怎么去放下。
《年少日记》(2023)
当然,解放之外还有一个佛教的词,叫觉悟。我们今天也把这个词世俗化了,比如思想觉悟、阶级觉悟。其实“觉”和“悟”是两个概念,觉有自觉,有他觉。有外在的觉,也有内在的觉。我们讲内在的觉是一种哲学洞察,就是我们怎么看到内心。但其实我们在今天看不到内心,我们看到的满眼都是财富、名誉、地位,那是外在的自觉,而不是一种内在的觉。他觉的话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通过阅读历史、文学,包括戏剧,你去充当一个角色的时候,就建构一个他觉的体系。这个他觉其实帮助你来调整你的自觉。
最后就是“悟”,某种意义上讲,悟就是外在的我跟心中的我之间对话,从英文讲叫inside,就是把你从一个黑屋里突然拉出来放到一个光明的地方,这叫悟。悟其实就是一个心灵化的过程,我们每个人夜深人静的时候都要去寻找悟的通道。这个悟的通道是什么呢,有人把它总结三个对话。
第一是与人对话。与人对话就是与你身边那种有智慧的人,理解世界的人去沟通。当然也有一些职业化的,像我们讲的心理咨询师、职场的咨询师。同时也要注意,与人对话也是有选择的,如果你对话下来跟你是一样的情绪,跟你一样的牢骚,跟你一样的紧张焦虑,你对话的结果不光没有好处,反而会加重你的忧伤、忧虑。
第二是与神对话,神在这里不是一个超然的东西,与神对话就是我们讲的你有没有一个让你仰望的东西,可能是历史上的智慧的人士,比如说你去读柏拉图,你去读《理想国》,包括北京大学何怀宏教授的《仅此一生:人生哲学八讲》,其中既有一些宗教的道理,同时又有一些人生的道理。这些书籍、经典作品其实都是在告诉你职场是怎么构成的,社会是怎么构成的,人生是怎么构成的,健康是怎么构成的。当你与经典对话的时候,就是向着一个超越你的,或者超过你的那种智慧高度的这么一个方向去对话。
悟的最高境界是与己对话。这个己既是他观、他觉,同时又是一个神的存在。就是我们讲的自我、本我、他我,这是弗洛伊德经常讲的。还有一个潜在的自我,潜意识、无意识。我们讲与己对话的时候,就是把潜在的自我变成一个对话的对象。在这里我建议大家读一本小说,就是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   
我认识史铁生的时候,他每三天要做两次透析,后来改成每两天做一次透析,一年的透析费十万,当时他还不是专业作家的时候,不光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压力,还有金钱上的压力,史铁生他是怎么走出来的。
90年代史铁生与妻子在家中
我觉得文学有时候是有疗愈功能的,这种疗愈功能有时候不见得比那个“百忧解”要差。我们的百忧解仅仅是神经药物学的过程,起到一个镇静、一个神经营养加强或者减退的功能。而文学带来的这种精神的强健,是驾驭人生的一个好的路径。
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是一个三人对话的模式,有点像中国古人的三人行,互相之间那种比较理性的形式,就是正面、反面的辩护,这件事为什么不能这么做等等,史铁生也在这理扮演一个仲裁者。我和丁一之间是一个左一个右,一个是要往前冲,一个是往后退。我们讲的人生就是进退维谷,或者进退收放,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就这么一个过程,我的丁一之旅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
· 相关推荐 ·
生命的真相
王一方的北大医学人文课
▴ 视频来自@北大医学王一方


🛒 购买课程: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下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