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一些代表性人物的分析,去剖析《人民的名义》这部作品:一、王文革;二、李达康&易学习&孙连城;三、陈岩石&沙瑞金;四、祁同伟&高小琴;五、侯亮平&钟小艾。
(一)王文革
王文革和李达康是解开《人民的名义》奥秘的两把重要的钥匙——第一把李达康解开的是“官僚”,第二把王文革则是解开“人民”。
祁同伟总是喜欢吹自己“胜天半子”,他靠对权贵“惊天一跪”和哭坟上位的算个狗屁“胜天半子”。《人民的名义》中只有一个人无限接近于“胜天半子”这评价,那就是王文革。
王文革作为一个一穷二白的真·无产阶级,为逆天改命做了两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第一,决定“斗争”,第二,团结领导大风厂所有工人一起“斗争”。否则剧情就不一样了:沙瑞金空降汉东清除赵家势力是既定大前提,但是从何入手是不得而知的,毕竟赵家一屁股烂账太多了,就算直接查山水庄园也不一定能照顾到大风厂。
而王文革这一把火,不但给沙瑞金找到了突破口,更改变了大风厂全体工人的命运,让他们从无人问津的牛马,变成了能上谈判桌的筹码之一了。虽然筹码也不怎么好听,但是比牛马强多了,套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叫“提升了自己的统战价值”。
还必须注意到的是,王文革的“逆天改命”之所以有效果,是因为这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了,强拆大风厂是一场“互联网直播”,带来了全体网民的舆论压力,所以王文革不但“胜天半子”更像是“人民的名义”真正的化身。
当然,前提这是《人民的名义》原著中的王文革,不是剧作魔改的王文革,探究小说和电视剧种两个不一样的王文革,能够为我们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启示。
首先王文革这个名字,又是姓王,又叫文革,还TM是保卫科出身,这三重buff叠起来,让人很难不怀疑作者这就是故意的。在原著与电视剧中,王文革的形象则是彻底的“两极分化”——从一个有勇有谋的的工人领袖,变成了一个猥琐凶残的犯罪分子。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王文革,是以一个恐怖分子形象出现的,不但纵火烧伤了自己,更是一个绑架犯,还“恩将仇报”间接害死了大恩人陈岩石。看过电视剧的人甚至都有不少对祁同伟产生了好感,但是绝对没有一个人会对王文革有一丝的同情。
而在周梅森原著小说《人民的名义》中,王文革的形象则是180°大转弯——是一位坚定、威武、光荣、有勇有谋的工人战士,是大风厂工人的主心骨、代言人、决策者,一身上下颇有老派无产阶级的风采,是一位非常出彩的人物。我们来看原著小说中描写王文革的段落:
“王文革是护厂队队长。这家伙比一般人高半头,又黑又粗,浑身腱子肉,看上去像一座铁塔。郑西坡也是个高个子,可身材很瘦,与王文革站在一起,仿佛铁塔旁竖了一根电线杆子。王文革十分紧张地告诉郑西坡,今天上午常小虎的拆迁队将采取重大进攻行动!郑西坡打着哈欠,从沙发上起来说:别神经兮兮的,这段日子风平浪静的,拆迁队怎么会说进攻就进攻呢?王文革神秘地说:师傅,我在拆迁队有卧底。那位小兄弟天不亮就来了电话,说昨夜李书记下了死命令,常小虎连夜在山水集团开会落实,一大早就集合拆迁队部署行动了。咱可千万不能大意啊!”
可以看到,王文革的形象高大威武,又懂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发展阶级兄弟提供信息,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工人战士,在小说里他被烧伤也是奋不顾身营救其他工人;而在电视剧里则变成了一个猥琐、偏执、暴戾、不择手段的危险人物,单说这个人物外形,怎么也与“浑身腱子肉”“铁塔”不沾边吧?
“站在瞭望楼上的值班工人最先发现敌情,他招呼王文革上来。无须望远镜,王文革借着月色就能看见黑压压一片大型机械,暗道:坏了,这真是拆迁总攻了!便炸雷般地吼,紧急集合,准备战斗!警报尖厉地响起,渲染出毛骨悚然的气氛。大喇叭一遍又一遍地广播战争动员令。探照灯照亮了工人们惨白的脸庞,他们激动、紧张,仿佛一群疯子。郑西坡不在现场,王文革只好与几个骨干仓促商量:看来这一次不动用最后的霹雳手段,是挡不住他们的进攻了,我们下决心吧!”
这一段描述,颇有当年革命小说的风采,也基本确立了王文革是一个正面形象。当然,在小说里王文革也展现出了冲动、不理智的一面,甚至曾经动了绑架蔡成功儿子的念头——但是仅仅是走投无路下的气话,被郑西坡骂了一顿之后马上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小说的最后一章里,王文革依然是重要角色,大风厂职工的股权依然没有拿回来,他们依然走着艰难的维权之路。而维权的主心骨,就是王文革,他以工人护厂队队长的革命性,强行把“工贼”郑西坡拉上了他们共同维权之路——
“郑西坡觉得,这世界有些荒诞。此前,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一个老党员,竟会以这种姿态出现在市人民政府门前。他不想靠近那座悬着国徽的大门,却身不由己。他的手臂被高大粗壮的徒弟王文革死死扣住,身后的兄弟姐妹步步紧逼,他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
彻底抹黑、否定王文革,不仅仅是因为他这个名字,更是要否定大风厂工人斗争的合法性,把自下而上的工人抗争泼上了暴行、群氓、恐怖主义的脏水。但至少《人民的名义》原著放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剧与原作者在某些问题上截然相反的态度。
(二)李达康&易学习&孙连城
把这三个人放在一起说,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三个在剧情上的高度相关性,更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形象特别有代表性:李达康是酷吏+能吏;易学习是能吏+清吏;孙连城是清吏+庸吏。
网络舆论中李达康这一角色人气很高,人们都说他会发展GDP,但是绝少有人深想一步——
李达康之所以能发展GDP,是因为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把一个地方土地全卖光了,京州的土地都TMD的被他卖到西历2120年了,GDP能不高吗?我上我也行。
《人民的名义》电视剧虽然没有小说里那么直白,但也处处暗示这一点,最反复提及生怕大家没注意到的就是,孙连城要给大风厂找一块安置处,工人们要求也不高,偌大一个光明区连这点地都没有。孙连城给李达康抱委屈,说光明区的地都被丁义珍卖光了。
这就是一个标准的春秋笔法,丁义珍就是李达康的黑手套,脏活全给他去干,一个市最核心的区卖地,堂堂市委书记能不知道?更何况还是李达康这种说一不二的强势官僚,你信他还不如信我是秦始皇。
所以李达康这种干部能获得超高人气,就是人民群众只看表面、不肯深想一步的标准案例。
李达康身边,副市长腐败了(还是连续两任林州和京州),老婆腐败了,纪委书记腐败了,就你李达康自己冰清玉洁、出淤泥而不染?你要不给自己拍个《繁花》续集吧,让王家卫把你塑造成一个光辉闪闪的“改革闯将”咋样?
总有人为李达康洗——他能发展GDP、他会搞经济,但是没有人多问一句:那么,狗蛋,代价是什么呢?
代价就是京州市全体人民,要为李达康这种“不择手段发展GDP”来买单。
《人民的名义》和其姊妹篇《人民的财产》原著中对于李达康这种官僚的反思非常具有高度,我总结一下大概就是:发展的成果老百姓无法享有,但是发展的代价却要老百姓承担。
我们先来讲一讲《人民的名义》之后发生的故事,也就是《人民的财产》中京州市的故事:靠土地、买房维系京州的经济发展渐渐动力不足,李达康为了急于用土地财政续命,加急上马旧城区改造,因为工期赶得太死,出现了“野蛮施工”的现象。结果施工队挖断了煤气管道,引发了爆炸。而爆炸中心则是煤矿工人棚户区和孙连城任职的少年宫。
孙连城在大火中救出了几个儿童,自己身受重伤,同时也成为了见义勇为的大英雄,媒体争相报道“前光明区长舍身救人”的大新闻。李达康也拿着鲜花果篮去探望孙连城,结果孙连城压根就不鸟他。反而被李达康“懒政培训班”处理过的几批干部,把孙连城当成了精神领袖,京州市不满李达康的力量也聚集在孙连城的病床前,反映各种问题。当年陈岩石在的养老院被称为“第二检察院”,结果孙连城的病床被称为“第二纪委”……作者也非常有幽默感。
李达康这个形象原著和电视剧比较,可堪称是差别第二大的形象,仅次于王文革。今天我们不但要结合原著来分析李达康这个形象,更要结合《人民的名义》续作《人民的财产》来分析。这就相当于我们有了三个样本的李达康,分别是——原著、电视剧、续作。分析这三个样本,能够说明背后很多很多问题。
首先《人民的名义》(以下简称《名义》)原著中李达康的形象比电视剧要差得多。小说中李达康既是一个“能吏”,也是一个“酷吏”,甚至“酷吏”的成分更多一些;而电视剧中,李达康的形象则尽可能地抹去了“酷吏”的成分,变的可爱得多了,再加上吴刚老师非常杰出地表演,李达康甚至成为了“一代网红”,各种表情包备受网民喜爱。
但是这样的改编,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原著的深度,通过下文的分析我们就会明白:李达康不但是丁义珍等腐败分子的保护伞,同样是孙连城等“怠政干部”的幕后推手,而且他的“唯GDP论”已经走到了死胡同。
续作《人民的财产》(以下简称《财产》)里有个一笔带过的情节,就是李达康多年以来靠土地财政来维系了京州GDP的高速增长,结果土地财政遇到了瓶颈,京州的地已经卖无可卖了——“鹅城的地都卖到了2022年啦”。在一次急功近利的新城区改造项目中,李达康遇到了他从政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
这次危机先按下不表,我们先来看《名义》原著中对于李达康“酷吏”形象的描写。李达康当年修路逼死人,在书中是他带人冲进老太太家里,抢走了她家里仅剩的五块钱,结果老太太上吊自杀,村民围攻县政府,酿成群体性事件。
而剧中只是说动员会上累死了老支书——其实这个问题真的不算非常严重,只需要做好对老支书因公因病离世的合理安抚,完全不需要一个县的一把手来顶包。这样修改只是为了照顾李达康的形象。
原著中李达康首次亮相时的描写是这样的:“李达康是H省有名的改革闯将,胆子大,脾气硬,当年提出过一个响亮口号:法无禁止即自由!啥事都敢干,啥人都敢用。”
“法无禁止即自由”这句话就很值得说道说道,这话理应是人民说的,而对于官员应该是“法无许可皆不为”。李达康作为一省封疆大吏,他要是喊出“法无禁止即自由”,可想而知他的“自由”有多么恐怖。
再比如大风厂大火的当晚,李达康本来是拍板趁机强拆的,结果被陈岩石顶了下来,一句“小金子”让李达康态度180°大转弯。书中的描写更加露骨:
李达康如果反应迟钝,他也不叫李达康了。他立即清醒过来,这个陈岩石看来还真不好惹啊……李达康的动作令人眼花缭乱,而且缺少逻辑——先是命令孙连城停止拆迁。孙连城问为什么?李达康说:不要问为什么,立即执行!又指示公安局局长赵东来:保护好陈老,准备一辆救护车,万一老人身体不适,马上送医院!还脱下身上的夹克衫,送给陈岩石披上,以防老人着凉。天快亮时,行管处送来一车豆浆、盒饭,让领导们垫垫饥。李达康却指示把这些先送给厂门口的陈岩石和工人群众。
于是,这日清晨,在强拆现场,祁同伟看见这样一幅情景:面对一排推土机,陈岩石独自坐在一张破沙发上……而市委书记的那件咖啡色夹克衫却披在老人身上。祁同伟实在忍不住,奇怪地问:李书记,怎么忽然就改变了决定啊?你这都是怎么想的?李达康笑着,点上烟,慢悠悠地说:祁厅长啊,我呀,忽然想通了……祁同伟无语,一脸迷惘。但仅仅几小时后,他就弄清其中门道了。
迎着东方亮起的第一缕晨曦,李达康面带亲切温暖的笑容来到大风厂门前。行管处长正在指挥机关食堂的大师傅给工人们分送早餐,李达康很自然地走上前去,从大师傅手上接过一袋包子亲自送到一位老工人手里。老工人接过包子,半张着嘴木雕似的愣在那里,不知该作何反应。李达康拍了拍老工人的肩头:别愣着了,快趁热吃吧!又端着一碗稀饭递给一位女工。稀饭有些烫,他嘱咐她小心接过去……京州电视台的摄像镜头及时跟进,拍下了这感人的场景,把昨天夜里一场代价惨重的的血火强拆,变成了一幕有图有真相的亲民秀。
作者的描写是带有立场性的,这上面种语言、这种遣词造句,怎么也不至于把李达康当正面人物去描写——当然也不能说有多负面吧,只能说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小说中还有一个细节非常传神,李达康夜晚视察光明湖项目(电视剧中的光明峰):“皓月当空,湖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洒下一片碎银。正是初秋时节,微风轻拂,薄雾流荡,让人感觉有种说不出的惬意。”然后李达康开始幻象这里高楼林立,变成京州市新的经济中心……
这时候远处传来一阵阵歌声,是大风厂工人唱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李达康对此的反应却是三个字——“煞风景”。这样一首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却让李大书记煞了风景,单单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李达康跟大风厂工人已经是对立的了。
那么为什么电视剧中李达康的形象美化了好多呢?这个没有标准答案,大家可以自行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我个人的观点是,不把李达康形象拔高一下,那汉东省就没好人了。我们看剧中的正面人物:天降正义的侯亮平、沙瑞金;退休干部陈岩石;常年不得提拔的易学习……
堂堂一个汉东省,观众们进入眼帘的是老奸巨猾的高育良、心狠手辣的祁同伟、“酷吏”李达康……正面人物要么空降兵,要么郁郁不得志,反面人物却炙手可热,终究影响不太好。
但是,这样一种修改,就让剧中李达康角色的深度被抹杀了。原著中李达康的可探讨性比祁同伟、高育良、赵立春都要高,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他不贪,但却客观上成为了腐败分子的保护伞;第二,他非常勤政,非常努力,但客观上造就了孙连城等一批懒政的干部。这两点绝对比单纯的腐败更值得分析探讨,下面我们就来分别分析这两点。
虽然剧中美化了李达康的形象,但其实是禁不起深挖的:李达康最信任的常务副市长丁义珍腐败掉了,枕边人欧阳菁也腐败掉了,京州纪委书记张树立也腐败掉了(剧中删掉了张树立这个人物)……
所以说整个京州市就是一个塌方式腐败现场,你李达康就是不粘锅?一把手享受了绝对权力,不承担相应责任吗?所以沙瑞金排版,易学习调京州担任纪委书记,同级监督从京州开始实践,就是因为京州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剧中的处理其实是削弱了易学习调任京州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名义》原著结尾处这一段对话非常之有深度,易学习指斥李达康是腐败分子的保护伞,相当于是给整本小说中李达康形象的一个定调:
易学习仰天长叹:达康啊达康,让我怎么说你才好呢?张树立老实吗?这个人胆大包天,顶风作案!中纪委巡视发现,就在丁义珍逃跑,你让他和市纪委主持光明湖项目纪检摸底期间,他竟然收受光明湖项目问题干部和企业的贿赂,还把责任推到了你身上,说是你为了保护光明湖项目,不愿让任何一个腐败分子落网!说那夜你从省委2号楼高育良那儿开会回来,把他和光明区区长孙连城叫到你办公室紧急碰过头。是你让他们记住林城的教训,不能在一条坎上摔倒两次……
李达康争辩:可是,老易,我并不是要保护哪个腐败分子啊!
易学习绷起脸孔,义正词严道:但是客观上,达康,你就成了腐败分子的保护伞啊!你眼里只有经济,只有政绩,只有GDP嘛……
李达康被激怒了,浑身颤抖: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眼里能没有经济吗?GDP并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是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地区人民群众的冷暖温饱啊!老易啊,我日夜努力,一片真心可对天!
易学习意味深长道:达康啊,请你记住,党纪国法就是天啊!
李达康怔怔盯着易学习,沉默片刻,突然爆发了,桌子一拍,怒不可遏地指着易学习吼:易学习易书记易大人,我是不是该向你自首认罪了?我是不是也要跟你去省纪委、中纪委喝茶了?
易学习也没想到,谈话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同级监督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就算有他这样勤勉奉公的纪检干部,也难以监督李达康这种一把手……
下面我们说说为什么李达康制造了孙连城。
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剧中,李达康的这一形象都是一以贯之的:霸道,一言堂。这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强有力的手腕确实带来了日新月异的GDP,但是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第一,溜须拍马之徒被李达康信任,造就了腐败的空间;第二,其他干部的施政空间被李达康无限挤压,进退维谷,只能“躺平任嘲”,造成了懒政现象。引用小说原著一段:
李达康并不领情,看着面前两个部下,冷冰冰地说:丁义珍这个人用错了,主要责任在我!但是你们二位有没有责任啊?怎么都不提醒我呢?尤其是你张树立,你是纪委书记呀,是不是失职啊?啊?
张树立很委屈:李书记,丁义珍的问题我反映过,去年他儿子结婚大肆收礼,还有,和一些投资商的不正常交往,我也提醒过……
李达康摆了摆手:好了好了,我叫你们来不是追究责任的,是研究下一步怎么办!
这一段就非常形象,李达康先是想甩锅,结果发现甩不动了,直接转移话题。普天之下的领导是不是都是这个样子?
可想而知在李达康手下的干部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工作,真的除了腐败分子和懒政干部,李达康这种行事风格恐怕还真容不下人。孙连城下面这一段话非常有名,至于来源有人说是电视剧删减的部分,有人说是小说原著删减的部分,有人说是网友自己编的。
具体来源在哪里不重要,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说明大家认为它说得好、说得对、说出了问题的关键:
这一段话简直是孙连城爆杀李达康,就算它是网友写的“同人文”,我也不允许看过《名义》的朋友没有读到过这段话。这简直不需要我解析了,孙连城句句说到点子上——你李达康身边腐败成窝案了,要么是你纵容腐败分子,要么是你懒政,你选一个吧。可见孙区长虽然每天看星星,但是心里是雪亮的。

然而本文进行到这里,并不是对李达康进行单纯的批判,人是具有复杂性的,更何况是李达康这种高级官僚。在《财产》这部续作中,李达康的形象发生了180°大转变。因为《财产》改编的电视剧《突围》质量堪忧(我猜测就是因为质量问题,没有延续“人民的XX”这个IP),所以本文讨论中,《财产》仅限于小说原著,电视剧作品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创作时间线,《财产》这部作品是2021年出版的,肯定是受到了《名义》电视剧的形象影响,李达康孙连城等形象的观众意见,也一定影响到了作者的创作。
所以《财产》中的李达康形象,既包含了《名义》原著中“酷吏”的成分在,也包含了电视剧中吴刚塑造的丰满可爱的李达康,同时也加入了土地财政遇到瓶颈、房住不炒等现实性的大趋势——这些都是我们要理解问题的前提。
终于要说到了开头讲的故事,因为“野蛮施工”引发的“九二八特大爆炸事故”,让李达康的政治生涯非常被动,然而就在反思“九二八”的会议上,李达康依然没有改变“一言堂”的霸道角色:他首先把“九二八”事故归结于贪腐、懒政——因为丁义珍把棚户区改造的钱都贪了,孙连城迟迟不动工棚户区改造,才造成了重大伤亡事故。
但是京州市形式已经今非昔比,因为有了一个说真话的易学习在,易学习丝毫不给李达康面子,指出这不仅仅是贪腐、懒政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你李达康:
易学习看着笔记本,从三个方面提出了问题:首先,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的城建思路是否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年复一年的造城运动中是否忽略了老城改造,尤其是棚户区的改造工作?眼里有没有人民群众?心里是否装着人民群众?对这座特大城市的弱势群体到底上心了没有?与会者们被易学习的发言吸引住了,都盯着易学习看,微微颔首。第二,迎宾大道拓宽工程为什么会出现野蛮施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施工单位的野蛮施工?如果不是野蛮施工挖断了燃气管道,就不会发生爆炸事故,也就不会出现棚户区的这场灾难……
吴雄飞苦着脸说:易书记,对这个问题,我想做一个解释…… 易学习厉害啊,连吴雄飞都不放眼里:吴市长,让我把话说完!李达康冷峻地逼视着易学习:吴市长,你就让易学习同志说完!易学习在一片压抑气氛中,时不时看一看笔记本,继续发言:第三,用人失当,比如,原副市长兼光明区书记丁义珍,据说工作能力很强,但他马屁功夫更深啊,四处宣称是咱们达康书记的化身……到底攻上来了!李达康脸色难看,手上的铅笔不经意间被折断
在会议上,易学习已经向李达康亮剑了,上面这一段话基本上是《名义》原著结尾处那段“保护伞”论断的进一步阐释。易学习已经抱着破釜沉舟、同归于尽的决心要解决京州官场的问题了。然而李达康虽然继续着霸道一言堂的风气,内心却被易学习的炸药包炸开了一个缺口。
李达康先是“微服私访”,去了棚户区做了深入调查,这其实就改变了他以往的作风。如我们上文所述,李达康在光明湖畔听见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第一感觉是“煞风景”,那是如果他去大风厂走一走,了解一下工人们的实际情况,那一晚大风厂的悲剧就很有可能避免。原著中对那个场景的描述是:李达康在山上看风景,大风厂工人在山下唱歌,虽然直线距离很近,但终究没有碰面。描写得就非常有艺术性。

李达康只是工作作风强硬的“酷吏”,但并不是没有良心,从他怒斥孙连城让其改造信访窗口来看,李达康的共情心理是正常的,并没有被位高权重的现实所磨灭。所以在受灾的棚户区,李达康触动了,他表示:“九二八一声爆炸,把我炸醒了,我这才发现,这么多年来,我们高速发展的同时还是欠了一些债的!比如京州,就欠了这些棚户区群众的债……”这其实就是直面了贫富差距、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了。
这时正好《京州时报》的记者也在棚户区调查采访,主要写了棚户区居民相对贫困、不便的生活。李达康就说你把这篇报道发出来,记者说我这个得报社审、市委宣传部审,之后才能发出来。李达康说我代表市委决定,你这篇稿子能发出来,然后记者还很小心地给李达康录音了(其实这里李达康代表市委,同样是一言堂,只不过这次一言堂,站在了人民这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