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暖心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罗翔说:“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穷,而是有一个经常制造内耗的人,不停地制造矛盾和争吵。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每个人的神经都很紧绷,生怕犯点小错误,就会引发家庭战争。”
是啊!如今的许多家庭,时时刻刻处于紧绷的状态下。
父母不和睦、挑剔孩子、打压式教育,这些行为,仿佛让一个家庭处于“精神刑场”之中。
最终,被“内耗”的家庭摧毁的孩子变得自卑、极度敏感。
要想培养健全的孩子,父母就要戒掉“内耗”,让家庭处于和谐、温暖的氛围中。
因此,让父母停止“内耗”的几个顶级思维,是父母的必修课。
接受不完美
知乎上,有一位妈妈是完美主义者,她对儿子的要求非常高。
字写歪了一点,就要重写;做错一道题,就被要求抄三遍;考试丢了一分都会骂孩子好半天。
在一次期末成绩中,儿子考了班里第三名,得到成绩后妈妈就开始对着儿子挑剔:
“你的口算错了两题,上课又走神了吧!”
“你看看,这个字占格又错了,说了多少遍?”
妈妈的挑剔霎时间让儿子的心跌落到谷底。
就这样,儿子越来越反感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了。
有很多的父母,每一眼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点:成绩好,挑剔他贪玩;懂事的孩子,嫌他成绩差……
孩子做什么父母都不满意,最后孩子变得自卑、懦弱、逆反。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90%被大人教坏了。”
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孩子是差劲的,有的只是父母眼光中的偏差。
德国化学家奥托·瓦拉赫读书时成绩排名倒数第一,被父母送去学油画,成绩也不尽如人意。
机缘巧合下,他接触到了化学,他一下子就沉浸到其中,最终在化学上创造了奇迹,并且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对一个生命最大的尊重,就是看见、接纳、尊重ta的不完美,让ta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只要找到最佳点,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育做到“扬长避短”,你就会看见孩子的花期。

舍弃比较
有一个很窒息的故事。
小女孩考了100分,却被妈妈“泼冷水”:“那是你运气好,你有本事和你同桌一样每次考第一?”
女孩想学跳舞,妈妈说:“小雯跳舞就像一个仙女,你像什么?像一只笨拙的大肥鸭!”
女孩想看电视,又被打击:“你同桌平时看电视吗?人家学习这么积极,你怎么光想玩?”
有一次因为同桌分数又比她高,被妈妈数落一顿,女孩生气地说:“那你干脆认她当你女儿好了。”
妈妈的每一次比较,都给了孩子多一次的打击。
许多父母都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自己家的孩子,总觉得:别人家孩子“成绩好、懂事、还体贴”,自己家孩子就是“成绩差、爱顶嘴、唱反调”。
就这样,经常被否定的孩子,最终只有两种结果——
自暴自弃:“反正我怎么做你都不满意,那我有什么好努力的”,最终叛逆。
胆怯自卑:“为什么我什么都做不好”,遇到难度大点的事情就退缩逃避。
每一个努力变好的孩子,都希望被父母看到,我们要学会去肯定他的付出,让他拥有价值。
在杭州,一名女孩第一次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
放学回家后,父母拿出女儿爱吃的甜品安慰鼓励。女孩先是一脸惊讶,随后绷不住情绪红了眼眶。
妈妈说,孩子平时熬夜早起学习,自己很是心疼,希望孩子能稳住心态,再接再厉,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是啊,每个孩子都应该做自己。
身为父母,我们要学会关注孩子本身,去看到孩子的进步,让他知道“我有价值”。
学会给自己“松绑”
电视剧《故乡,别来无恙》中有这样一个让人窒息的家庭——
女孩张沛从小就被妈妈管控着:
妈妈经常闯入她的房间,翻看她的日记和相册;
上厕所时也毫不避讳地闯入;
成绩下降一点就劈头盖脸地骂她;
高中时因为放弃了保送名额,被妈妈怀疑早恋。
……
长大以后,她依然无法脱离母亲过自由的生活。
父母不经允许拆她的快递,给她安排相亲,撮合她和不喜欢的男孩……
这些在她看来非常窒息的事情,妈妈却以为是亲密无间的爱。
心理学者李雪说: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会到痛苦。”
有些父母毫无分寸地去控制、约束孩子,其实就是在“虐待”他。     
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指出: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是好奇;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
当孩子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下成长,最终都会以“逃离”父母为幸福。
有人说过:爱要张弛有度,才能生出温度。
许多时刻,父母的皮筋拉得越紧,孩子就越容易反弹。
对孩子来说,有时候不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孩子,最该做的一件事就是“静”,放松彼此,才能建造和谐的关系。
建议所有的父母,在付出之前,学会问孩子“想不想要”。
好的家庭,都要有一定的“松弛感”,让孩子自己去长大。
学会宽容
网上有这样一个新闻。
有位妈妈带女儿去买东西时,让女儿拿着手机去付款,结果,女儿将金额错付成了3万元。
当时女儿吓得大哭,一旁的妈妈也很着急,却没有对女儿发火。
而是冷静地安慰女儿:“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别担心,每个人都有失误,但是我们要吸取教训,去解决这个问题就好。”
事情解决了回到家,妈妈看到女儿还哭丧着脸,又安慰了好一阵,女儿才笑了起来。
事后,这位妈妈感慨道:“还好,3万元给生活增添的只是一个故事,而不是事故。”
其实,孩子犯错并不可怕,但是我们要学会给孩子机会去改正,去成长。
给孩子反省的空间,远比批评孩子更重要。
一位作家曾讲过一个小孩偷拿钱的故事。
在一间教室里,这位作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谁偷拿了家里的钱?”
一个小男孩举了手。
后来作家对着男孩说:“你是一个勇敢的小男子汉。”
因为这句话,那个小男孩一直记着。
后来小男孩领悟到:一个人是可以犯错的,承担责任就好。
有时候,宽容孩子的错误,就是在教他“承担责任“。
教育,考验的是父母的耐心与脾气。
父母要多给孩子机会去“反省” ,胜过任何一次说教。
积极思维
山东聊城有一个男生,去年高考700分。
记者在采访他的父亲时,他的父亲说:“孩子平常比较贪玩,很多家长会当成缺点,我们从小把这当作优点。”
这句话,看似普通,却非常有智慧。
因为思维的不同,所以孩子得到的结果不一样。
如果父母的心态总是负面的:作业不会就是“脑子笨”,不爱说话就是“闷葫芦”等,这样的“评价”,其实就是在否定孩子,最终让他变得自卑、敏感、懦弱。
如果父母心态是积极的:作业写错了“可能是方法不正确”;性格内向的孩子“做事稳重”。这样积极地评价,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会越来越优秀。
有人说过:你眼里的孩子是什么样,他们就会长成什么样。
在电影《告别昨日》中有一个男孩戴维。
在父亲眼中他很差劲,于是有一段时间他就是破罐子破摔。但是,戴维的妈妈却觉得他能成为一个赛车手,还一直鼓励他“你能行”。
这份鼓励和支持,推动着戴维朝梦想一路进发,最终夺得了自行车比赛的冠军。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赞赏。”
生活中的烦恼和困苦无可避免,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可以转变自己的心态。
因为,积极的父母,教育永远在考虑孩子。
我们要永远给孩子“正能量”,把“我相信你可以做好”刻在骨子里,积极、乐观、正面地去教育孩子。
积极的父母,永远都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底色。
保持自我
最失败的教育就是,自己摆烂,拼命要求孩子。
是啊,很多父母都处于“不自省”的状态:
自己下班回家玩手机,孩子回来就必须看书学习;妈妈可以去打麻将,孩子却不能玩游戏……
父母拼命摆烂,再努力也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有一位高考699分男孩,火的却是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叫杨晨芬,只有初中文化。
结婚以后,因为丈夫是老师,一家人的阅读氛围非常浓厚,她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也开始寻找自我,不仅监督儿子学习,自己也开始奋发图强读书。
儿子读初中的时候,她就通过努力考取了大专文凭。
后来,儿子上高中以后,她又开始学习短视频创作。
这一路,她一直非常努力,没有因为孩子而放弃自我。
儿子也被她的行为深深影响,成为一个特别努力的人。
好的教育,父母都有“自省”的能力。
有一位妈妈说:
“这个社会可能有很多声音都在说女性就应该待在家里。但是做了母亲以后,我就想成为孩子的榜样,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孩子。”
是啊,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家庭而让自己变得卑微。
父母的爱好、理想都不应为了孩子而改变,而要学会“自我成长”。
父母好好活出自我,活得自信、坚定、从容,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写在最后
《海边的卡夫卡》中写着一段话: 

“孩子就像一颗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
如果水质过差,树苗不仅不会成为参天大树,还会枯死。反之,如果收获了足够的营养,小树苗便会茁壮成长,结出硕果累累。”
这句话也像在说:如果父母“质量”不好,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节奏。
因此,我们要做“高质量”的父母,不要时刻忧心忡忡,也不要时常抱怨连连。
父母要学会“自我调节”,有足够大的勇气做到:不评判、不说教、不指责,全然地理解、支持、欣赏。
点亮”在看“,我相信,每一个家庭都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不知道提升自身能量、不再内耗、爱自己的方法!
只有我们不内耗了,爱自己了,才有了“自我调节”的基础。
推荐学堂总编夫人卡总的视频分享会:
《不纠结,不内耗》
原价59.9元
特惠价39.9元!
揭开内耗的真相
用大量真实案例、可实操的方法
帮你提高认知、升级思维、积攒内在力量
分享会到底多超值,往下看看分享内容☟☟☟
点击下方小程序
即可购买,反复畅听
下单后联系客服兑换课程
(广告)
作者介绍
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需要请联系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