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所有的高手,都有天赋
我发现,很多人喜欢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天赋,以此来当作自己不想努力的借口。
“那些作家,一定是因为天生就对文字敏感”

“那些经济学家,一定是从小就有聪慧的大脑”
……
关于“天赋”,钢琴家郎朗曾发表过自己的理解:
“天赋,我将其理解为一种无限的伸展性,也许一个人只要具备一丁点儿天赋,就可以扩展成很大。”
如何扩展?
靠后天的努力。
就拿我自己来举例子,其实我从小就是一个特别乖巧的好孩子,每天按部就班的上班,认真完成作业,如果说真有所谓的天赋,那可能“持续不断地努力”就是我最大的天赋。
当我认准一件事,我会付出我百分之百的热情。
读书的时候,我的作文会经常被当成范文在全年级传阅,有老师让我分享自己的写作文技巧,我想了想,好像真没什么技巧。
就是:多写。
今天又整理我的所有写作资料,发现已经有近百万字了。
从2013年在豆瓣更新开始,后又持续开辟了很多新的领域:Kris进化圈、公众号、知乎等等,积累了近百万的读者。
这是我当时在周记里写的100天涨粉5万的目标
复盘一下我的写作之路,真的没有天赋异禀,有的只是持续性的输出。
我很喜欢曾国藩,他是一个拥有很多大智慧的人。
但他并不是一个天资聪慧的人,关于他还有一个趣事:
曾国藩小的时候,在家里点灯熬油的背书。没想到他被一个小偷盯上了,小偷想等他睡着后去他们家偷东西。
没想到小偷等啊等,曾国藩就是不睡觉,一直在背书。
小偷恼羞成怒,先是一字不落的背了一遍,然后气急败坏地说:你这种笨脑壳,还读什么书!”
但这丝毫不影响曾国藩的丰功伟绩,不影响他成为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由此可见,并非所有的高手都有天赋,正如被称为“投资界的乔布斯”,美国对冲基金教父雷·达里奥说的:
“我阅人无数,没一个成功人士天赋异禀。”
所以,别再宣扬天赋理论了,真正的高手一定是要经过长时期的坚持和训练的。
你钦佩的那些作家也好、冠军也罢,大都是在时间的淬炼里熬出来的。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决定学习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
通往成功的路上,离不开“刻意练习”,但有很多人,的确都误解了“刻意练习”这件事。
80%的人,都误解了“刻意练习”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
“你到底是过了365天,还是把一天重复了365次?”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它背后的含义极具普适性。
设想一下这几个场景:
你炒了几十年菜,但口味没什么变化,还是跟往前一样;
你教了几十年书,但每一年还是把原有的知识点复制粘贴给不同的学生,没想过突破;
你在流水线上工作了几十年,没想过提高效率,只是手法越来越娴熟而已。
这就说明,你这几十年做的事情,只能称之为“熟能生巧”,还算不上真正的“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什么?它主要是针对一些极其关键的环节,用一些被证明过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去进行练习。
练习什么,怎么练习,都是经过思考和筛选的。
刻意练习不是无脑劳动,而是重点打磨一些关键性的动作。
昨天晚上,我们写作营有一场直播,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随心所欲写作的人,可能会写的越来越熟练,但他不一定能越写越好。
熟练和好,不是一回事。
“亚洲飞人”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跑出了9秒83的成绩,成功打破了亚洲人的短跑记录。
大家都知道,短跑对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要求非常高,一般情况下,短跑运动员的巅峰是在30岁以内,连男子100米、200米世界纪录保持者,三届奥运冠军博尔特都在31岁选择了退役。
而苏炳添能够在32岁的时候,打破亚洲记录,可想而知他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但苏炳添的成功,除了努力,其实还有关键动作的革新。

那就是,他在2014年决定更改起跑脚,这种感觉就很像,你明明习惯用右手写字,却要不停的练习用左手一样。

苏炳添说,“我记得我刚刚换起跑脚的时候,连睡觉的时候都在不断想那个节奏。”

但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节奏,突破自己,他能想到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不断的练习。
为了让自己的肌肉形成新的记忆,苏炳添每天都会练习几百次起跑动作,甚至于在走路时,也会刻意去模仿起跑发力,睡觉前还会在头脑中模拟起跑时都有哪些发力点。
也正是因为这样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才让他在起跑时有了惊人的爆发力,才能屡创奇迹,9秒91、9秒83,一次又一次带给我们惊喜。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把刻意练习理解为长时间的训练,它和“一万小时理论”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一万小时理论认为,任何人做一件事,只要经过一万个小时的锤炼,就能在某一领域变成顶级人才。
但“刻意练习”的前提,是找到那些可以突破的关键动作,然后再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
就好像一个学习唱歌的人,如果他找不准发声的位置,那么他即使再刻苦,每天练到喉咙沙哑,也没办法唱出动听的歌曲。
如果你想要在某一个领域有所突破,找到关键步骤,再去练习,这样你才能事半功倍。
向高手靠近,找到“刻意练习”的关键步骤
讲到这里,可能你会有点迷茫,那就是你不知道哪一步才是关键性的步骤。
给你一个方法:找到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并且逐步向他靠近。
刘慈欣在《三体》里说: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抛掉你封闭的自我精英主义,勇敢的向外求,去寻找真正能够带给你帮助的那个人。
我发现,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毛病:总是觉得别人不如自己,他们最牛逼;要么就是觉得,自己远不如别人,所以会下意识的选择那些牛人,防止自己丢人。
记住,和优秀的人做朋友,才是你成长的捷径。
突然想到10月份的时候,我去贵州参加一个活动,同行的有100多创业者,说实话,他们大多数的公司规模、业务情况、创业经验都比我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但我也没有自卑,而是努力从他们身上去寻找经验,找到对我来说的关键性步骤,然后投入到“刻意练习”之中。
当你足够高的时候,要把自己放低;当你很低的时候,要把自己放得更低。
所以我从贵州回来之后,就找到了我们现在能够突破的业务增长点,开始展开了和外部的合作,现在已经在逐步推进当中了。
我的确不是一个很喜欢社交的人,但通过这次外部合作,我刻意去训练自己在开外部会议时的说话节奏,使用一些谈判技巧,努力在一来一回去锻炼自己,争取利益。
这就是我最近在刻意练习的事,而这所有的前提,都是因为我找到了这方面做得好的高手,并在有意识的向他学习。
《刻意练习》里说:
“我们的努力没能换来回报,是因为我们没有采取正确的努力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天才总是难得一遇的最大原因。”
“简单练习”收效甚微,只有“刻意”的向高手靠近,才能离成功更近一步。
写在最后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让你明白:
只有按照科学的方法设定人物、制定反馈、不断修正的学习,才能够帮我们突破新手,成为大师。
找到自己的突破点,然后再付诸于行动。
没有那么多天赋异禀,有的只是聪明人的百炼成钢。
作者:Kris(K叔),专栏作家,会计学博士在读,央企总部辞职后开始创业,行动服务平台「一行DoMore」创始人。5年陪孩子阅读500本书、半年拿到10个世界500强Offer、两个月在职状态考取博士、一个月瘦20斤。新书《引爆自律力》当当新书榜第一。个人微信:ursosonice5(如果没回复,应该是忙晕了)
你对“刻意练习”的理解是什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